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坚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是一篇精读课文,同时也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本节课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语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文言文,学生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我希望通过注释、插图及故事表演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3.学生认知障碍点:因为文言文在教学及生活中都较少出现,学生认知起来也较为困难,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出其中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此处隐藏17675个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3)理解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4)理解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5)理解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根据意思,自主断句,非固定停顿,言之有理即可。
理解完意思,尝试根据意思,自主朗读,提示朗读中读好停顿,声断气连的读
三、多元朗读,巩固成果,尝试深入。
1、带着理解,其读文言文,强化成果,尝试读出韵律
2、去掉标点,再读文言文,自主断句,深化文言理解
3、挖掉句子,再度文言文,尝试记忆,打下背诵基础
4、角色扮演,分读文言文,读出语气,感受文言趣味。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守株待兔、望梅止渴、画龙点睛······)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可真丰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来看一看说的又是什么故吧。
2.板书课题,你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你有哪些理解的方法呢?(查字典)
教师补充: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组词法、结合注释。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1)放声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读通顺,会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弗”的读音,“誉”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文,理解文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古文,用上所学方法理解“坚”“利”“誉”等词的意思。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前两句:
(1)引导学生理解“鬻”“陷”等词的意思。
(2)楚人夸耀时,语气和动作会是怎样的?看插图想象并读出洋洋得意。
(3)他夸耀的时候,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矛和盾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4)指名说说前两句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预设: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任何东西都不会刺破它;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能刺破任何东西。
后两句:
(1)指名交流“或”“夫”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有的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楚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不会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3)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时,这个楚人会是什么反应?(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面红耳赤······)
(4)那个楚人问什么“弗能应也”?(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不可同世而立的是哪两种事物?为什么?(矛和盾,过分夸大矛和盾的作用,言过其实,所说的话向后相抵。这也就是我们文章的题目:自相矛盾)
5. 同桌互说这个故事,加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看谁说得更有意思。
三.三读古文,体会道理。
1. 同学们,理解了古文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文,细细体会,思考:这个语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学生自读并体会。
3. 同桌交流收获。
4. 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5.你身边是否发生过自相矛盾的事情呢?说一说。
5. 再读古文,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6. 练习背诵。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古文,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等方法,理解了古文的含义,也明白了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做个诚实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这篇古文。
2.搜集你喜欢的其他成语故事,课后交流。
七.板书
自相矛盾
无不陷之盾物莫不能陷也
坚不可同世而立利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