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说课稿

时间:2024-03-05 11:09:58
《向心力》说课稿

《向心力》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向心力》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向心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是学生在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后的一节应用课,也是必修2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对匀速圆周运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又为接下来要研究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为接下来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从如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能理解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使用,渗透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2)通过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3)养成良好的思维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到是谁提供向心力的,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关于对临界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对变速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处理。

二、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的这种现状,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整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演示实验使凹凸桥等抽象问题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物理问题及规律,并采用问题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学生们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自行解决。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法指导

虽然本节课的理论探究性更强,但鉴于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还是应该以丰富翔实的物理情景做载体去物理规律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学生应当采取这样学习方法:

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由物讲理的基本方法。

2、学生应当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归纳与总结。具体的做法应当是在物理情景中去思考我们的问题,分析它的特点,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演绎推理,最后去归纳总结新的物理规律。

3、总之,学生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从哪“来”往哪“去”,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就要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等的基础知识,但在公式的熟练应用上还存在有问题;在思维能力上,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顾并叙述出对于圆周运动你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用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等来描述做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了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一定具有加速度;掌握了对于圆周运动的有关问题还必须通过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认真分析和处理。)

(二)新课教学

1、铁路的弯道

6.8—1并提出问题:火车受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

火车受到4个力的作用,各为两对平衡力,即合外力为零。其中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零,那火车转弯时情况会有何不同呢?

提出问题:

(1)转弯与直线前进有何不同?

(2)画出受力示意图,并结合运动情况分析各力的关系?(转弯时火车的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故其一定有加速度,其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转弯时合外力不为零,即需要提供向心力,而平直路前行不需要,那么火车转弯时是如何获得向心力的?进一步受力分析得:需增加的一个向心力(效果力),由铁轨外轨的轮缘和铁轨之间互相挤压而产生的弹力提供。

问题:挤压的后果会怎样?(由于火车质量、速度比较大,故所需向心力也很大。这样的话,轮缘和铁轨之间的挤压作用力将很大,导致的后果是铁轨容易损坏,轨缘也容易损坏。)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画出受力图,加以定性说明。

交流与讨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结合知识点设计方案,结合受力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图6.8—l所示:(火车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对内外轨都无挤压,这样就达到了保护铁轨的目的。)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分析进一步讨论:实际的铁路上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

2、拱形桥

问题: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上以速度v行驶,若桥面的圆弧半径为只R,试画出受力分析图,分析汽车通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通过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最高点,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出汽车受到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桥面受到的压力:F’N=G—mv2/r可见,汽车对桥的压力F’N小于汽车的重力G,并且压力随汽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请同学们进一步考虑当汽车对桥的压力刚好减为零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大。当汽车的速度大于这个速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F’N=0代人上式可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当汽车的速度大于这个速度时,就 ……此处隐藏5016个字……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比为1:2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仍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⑤合作交流:学生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F=mv2/r或F=mrω2

⑥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最终指导实践。并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向心加速度:有力就有加速度,学生在知道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自然就会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或,同时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教学流程图

(六)【布置作业】为了学以致用,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课后练习五:(1)⑹(7)

(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采用了网络式板书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向心力》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2和a=v2/r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

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

六、教学过程

(一)向心力概念:

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二)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播放“小孩拿着带绳子的玩具抡圈圈”的画面和“赛车因速度过大而脱离轨道”的片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否则物体将脱离圆轨道。然后设问:质量为m的物体以角速度ω做半径为r的匀速周运动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引出“探究向心力大小”这一研究课题。

2.思维发散,科学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向心力大小的人,猜猜看“向心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加以猜想,总结出:向心力F可能与m、ω、r有关系。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展示思考题:①用什么方法研究向心力F与m、r、ω的关系?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③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弹簧秤、细绳、圆珠笔杆套、不同质量的带孔小球若干,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向心力F确实与m、ω、r有关,并说明精确的实验可以得出

F=mrω2。

6.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用投影仪展示分层练习题:

⑴.要使一个3千克的物体,在半径为2米的周圆上以4m/s的速度运动,需要多大的向心力。

⑵.线的一端拴一重物,手执线的另一端,使重物做匀速圆周运动。当每分钟转数相等时,线长易断还是线短易断?

⑶.为什么赛车速度过大会脱离轨道?

此环节,教师可因材施教,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7.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向心加速度

1.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公式a=rω2。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a=rω2及a=v2/r。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⑵⑶⑹

九、板书设计:

1.向心力

⑴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指向圆心,这个力叫做向心力。

实验设计:

⑴器材:

⑵步骤:

⑶装置图:

⑵方向:总指向圆心

⑶作用:使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⑷大小:F=mrω2=mv2/r

2.向心力加速度:

⑴概念: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

⑵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⑶大小:a=rω2=V2/r

⑷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十、预测评估

1.向心力容易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新的性质力,所以应引导学生对多个实例进行受力分析,以明确向心力的来源。

2.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新课中应通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3.部分同学实验能力较弱,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

《《向心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